文
闫文彬
干眼症又被称为角结膜干燥症,主要临床症状为视物模糊、眼红、畏光、眼部异物感、干涩感等,严重者会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余邪滞留体内,隐伏脾肺,阻碍津液输布,致肺卫气郁不宣,目失所养;或是忧思过度致肝肾亏损,目失濡养。本研究探索中药滋阴补肾方在肝肾阴虚型干眼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在我院年1月~年12月收诊的肝肾阴虚型干眼症患者中选出例,均为双眼病变,排除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排除妊娠期、哺乳期患者。随机分组,西医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23~70岁,平均(43.9±10.2)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3.18±0.44)年。中医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1~68岁,平均(43.6±10.5)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3.23±0.4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
西医组患者应用羟糖苷滴眼液治疗,每次滴眼1滴,每日4次,连续用药1个月。中医组患者给予滋阴补肾方治疗,基本方:熟地*20g,生地*、玄参各15g,牛膝、茯苓各12g,枸杞子9g,菟丝子、淮山药、麦门冬、菊花、甘草各6g。每剂药煎汁ml,分成早晚两次饭后温服,每日1剂,连续服药1个月。
疗效评估
对患者的主症和次症进行评分,其中主症有目睛干涩、视物疲劳、头晕耳鸣和腰酸膝软,采用0分、2分、4分、6分计分,次症有失眠健忘、视物昏花,采用0分、1分、2分、3分计分,疗效指数=(治疗前的症候积分-治疗后的症候积分)/治疗前症候积分。显效:治疗1个月后疗效指数≥70%。有效:治疗后疗效指数在30%~69%。无效:治疗后疗效指数不足30%,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如下指标检测:①SIt(泪液分泌试验):湿长在10~25mm为正常,<10mm或>25mm均为异常。②BUT(泪膜破裂时间)检测: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10s表明泪膜不稳定。③FL检测:分成无染色(0分)、轻度染色(1分)、中度染色(2分)和重度染色(3分)。
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中医组50例患者中显效的有23例,有效的有26例,无效的有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0%;西医组患者中显效的有18例,有效的有25例,无效的有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0%;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后,中医组患者的SIt、BUT均高于西医组,且FL积分低于西医组。
讨论
干眼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性激素水平紊乱等。西医学多采用滴眼液治疗,如右旋糖酐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羟糖苷滴眼液等。
本次研究中西医组患者应用羟糖苷滴眼液滴眼治疗,其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是右旋糖酐、羟丙甲纤维素、甘油、甘氨酸、硼酸、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等,是中性的低粘度等张性液体,具有显著的黏稠性和润滑作用,能模拟泪液功能,其中的甘油有锁水保湿之效,右旋糖酐、羟丙甲纤维素具有亲水润滑、提高黏液粘滞度、延迟泪膜在眼表留存时间等作用。对干眼症患者应用该药治疗后,滴眼液能长时间黏附在角膜上皮层表面,产生亲水性膜,为角膜提供稳定泪膜的人工黏膜层,保护眼球免受外界刺激;并且能维持上皮细胞正常生长,利于保持水分,减少蒸发,改善患者的干眼症状。
祖国医学将干眼症归属到神水将枯症,白涩症、干涩昏花症等范畴,肾主神水,黑睛属肝,为风轮,故而干眼症的发病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阴虚型是干眼症患者中的常见证型:肝肾阴虚、肝之津液不足、目失所养是导致干眼症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中宜滋补肝肾。本院对患者应用滋阴补肾方治疗,本方是由杞菊地*丸加减而成,方中的生地*具有滋阴生津之效,可滋水涵木;熟地*滋阴补血、补益肝肾、益精填髓,两药共为君药;玄参、麦门冬具有养血滋阴生津柔肝之效,菟丝子、牛膝、枸杞子滋补肝肾,养阴明目,共为臣药;茯苓、淮山药益气健脾,菊花清热解*、明目退翳,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药性,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肝肾、养阴明目之效,且本方补中有泻,能使津液生化有源,促进泪液分泌。
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本方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改善泪腺细胞分泌功能、增强泪膜稳定性等作用。结果显示:中医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且中医组治疗后的SIt、BUT均高于西医组,FL积分低于西医组。
综上所述,中药滋阴补肾方在肝肾阴虚型干眼症患者中应用效果肯定,促进患者干眼症状缓解,改善泪液分泌状态,值得推广。
来源:《首都食品与医药》杂志
·上半月1·总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