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干眼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周末深读雪城老年人迷网现象调查
TUhjnbcbe - 2023/2/18 17:58:00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周末深读

清晨,家住我市西安区天威小区69岁的吴少辉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身边的手机,给自己的好友逐个发“早安问候”。之后,她又开始做各种“任务”,“浇水”“种树”“砍一刀”等等,忙活半个多小时才下床。吃过早饭,有老花眼的她,再次躺在床上远远地举起手机,又刷起了自己喜欢看的做菜视频……一天时间,吴大娘几乎“机”不离手。

在生活中,像吴大娘这样“触网”后深陷其中的“银发族”不在少数。近日,记者走访中发现,一些老年人因过度沉迷手机,身体机能每况愈下,有的甚至还面临钱财被骗的风险。对此,专家呼吁,要警惕老年人被“网瘾”所困,老年人戒“网瘾”更需*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作者:记者艾俊良

雪城老年人“迷网”现象调查

本文首发于《牡丹江日报》

原题目为《“银发低头族”激增警惕老年人被“网瘾”所困》

全文约字,细读约需8分钟

现状

“机”不离手,成为老年人生活习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60岁以上网民占比达12.2%,约1.2亿人,“银发低头族”比例不断上升。

“我的母亲玩手机上瘾。”家住绿苑三区的杨力女士对记者说,她母亲今年68岁,平时没事天天在手机上玩“斗地主”,每天都要玩五六个小时以上,有时候玩得眼睛干涩,点上眼药水继续“战斗”。杨女士说,她由于工作忙,平时很少回家看望母亲,但是只要一回家,肯定看到母亲捧着手机在玩。看到女儿回家了,才放下手机,高兴地跟女儿聊家常,可女儿一走,就又捧起了手机。

67岁的徐秀芝是一位音乐爱好者,经常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作品点赞和评论都上千,面对大家的喜爱,我压力很大,要对每个留言都予以回复,担心让喜爱我的人失望,但长此以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巨大的。”徐秀芝说。

家住阳明区联发小区的安丽宏说,自从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之后,每天的快乐就是网购、刷短视频,如今已经迷上了手机。采访中,一些老年人纷纷表示自己每天去掉睡眠的时间,使用手机的时长已经超过六小时。

据了解,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手机不但可以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付账买单,还可以订票、买菜、导航、拼团,甚至是查行程码、健康码的必备终端,真可谓“没有手机,寸步难行”。老人可以享用社会的网络化、智慧化成果,这本是一件好事儿。然而,在充分享受快乐的同时,“网瘾”也悄然袭来。

记者调查发现,“手机”对于老年人的用处还真不少,除了玩游戏、刷视频外,唱歌、购物都成为老年人打发时间的精神寄托。很多老人都喜欢“网购”,价格低、物流快,挺方便的,但是各种“砍一刀”“拼团”“下载转发”的模式让人心有余悸。

“有时为了一分钱要转发十几个群。”家住东安区世纪家园小区的葛童洁女士说,前段时间,为了在某网络购物平台“砍”成一个商品,转了十几个群,亲戚朋友都求了个遍,还是差一点点,这种既进行不下去,又不甘心放弃的感觉让人无可奈何。特别有时因为发这些链接被人“拉黑”和踢出群,觉得自己的人品和亲情都被这些平台恶意利用了。还有些老年人反映,有许多上网时间是被网络投票、治病筹款、点赞评论等熟人社交行为所“捆绑”,这种无奈的结果也让网络平台成为妥妥的赢家。

原因

孤独+网推,让老年人掉入手机“陷阱”

为何“网瘾老人”越来越多?记者调研了解到,这些老人普遍存在“孤独感”和“归属感”。据《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一些老年群体在手机网络上呈现“极致孤独”的状态,几乎全天候生活在网络中。随着“银发族”独居、空巢等现象逐渐增多,手机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供他们表达自我、抒发情感,填补精神的空缺,“银发族”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

今年76岁的徐贵芬家住东平安小区,老伴去世后,为了打发时间,她迷上了网上打游戏。为了摆脱寂寞,她每天都上网六七个小时,经常坐得腰酸背痛,眼睛发花。儿女知道后,几次断网,删除了游戏才算罢休。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大数据推送也是“网罗”老年人的一大“陷阱”。市民杨玉梅给记者展示了她父亲手机里的App,手机阅读推送中“秘史”“秘闻”“快看,马上被删”等字眼跃然“屏”上。“我父亲平时喜欢看历史文章,原来经常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并乐在其中,而现在的网络内容信息量大,碎片化、扁平化和音视频化,他不辨真伪照单全收,人也变得有点偏激和古怪。”杨女士说。

据了解,目前,一些社交类、网购类、娱乐类、新闻类的手机App根据老年人的数据源,推断用户的兴趣点,对用户进行画像,并根据这些兴趣的重要程度或先后顺序进行推送,融合搜索、订阅、推荐三大功能,作为其平台特色,主要通过算法分析用户兴趣完成用户与内容的精准匹配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可以增加用户粘连性、渗透率。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网络上一些“重磅新闻”“惊天消息”“抓紧收藏”“有福了”等文章对老年人影响颇深。特别是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针对一些新闻和社会现象融入自己的观点立场,让老年人不明就里且深信不疑。“网上说”已经成了一些老年人证明自己思想和观点的“依据”。

70岁的张国贤去年看了手机上推送的“重磅新闻”后,去超市疯狂购物,大米、豆油、方便面、饼干、榨菜……买了很多存货,直到现在还剩下很多,一年都吃不完。儿女们看着张大爷的“疯狂”举动,管又不敢管,说也不敢说,真是哭笑不得。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维宇说,“银发族”退休后,承担的社会功能发生转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边缘化和疏远感,滋生焦虑与不安心理。还有一些老人为了照顾孙子,离开熟悉环境搬迁至陌生城市,心中的“脱节感”更加强烈。而手机应用基于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源源不断地推送符合老年人兴趣的内容,给他们带来温暖感和存在感。渴望在手机中“尝鲜”的老年人就会与手机“共存”,将日常生活嵌入进虚拟网络空间之中。

担忧

痴迷手机,“钱袋子”和“腰杆子”易受损

随着智能化的普及,老年人拥有互联网的门槛越来越低,然而,这些老人也被一些不法群体,或者是没有职业道德的商家盯上。据调查发现,如今老人的手机十有八九被动安装了“流氓软件”,这些软件肆无忌惮地窃取老人的信息。特别是沉迷网络的老人,他们很多与社会、时代、现实脱节,对网络信息缺少甄别力和免疫力,易使金融犯罪有机可乘。

据腾讯平台年发布的《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指出:年上半年,腾讯平台共受理中老年人受骗举报量超过2万次,其中,97%受骗的中老年人曾遭资金损失,涉案金额从百元到数万元不等。据分析,交易诈骗、返利诈骗、交友诈骗三大手法让中老年人“屡屡中招”,三者合计占比超60%,兼职诈骗、仿冒诈骗、金融信用诈骗手法占比紧跟其后。

“因为老年人对互联网上纷繁复杂的内容难以分辨,稍有不慎就容易上当受骗。”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崔颜艳说,老年人对一些软件的注册,使用不是很明确,极大地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几率,也是骗子最容易获取到个人信息的人群。犯罪嫌疑人通常冒充社保及医保部门、通信部门等官方发送短信木马链接进行电信诈骗,还通过电话方式冒充“公检法”人员或熟人实施诈骗。

崔颜艳说,针对这些诈骗手段,可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末深读雪城老年人迷网现象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