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公募“自留地”
私募抢食QFII投顾蛋糕
在今年QFII额度骤增的背景下,紧盯QFII蛋糕的不仅有老牌基金公司,越来越多的阳光私募开始进*QFII投顾业务。不久前,一家QFII通知上海某私募和另两家私募入选投资顾问,分给该私募的资产规模达3亿元人民币。在华夏、嘉实等老牌公募基金海外路演的背后,出现了朱雀投资、世诚投资等阳光私募的身影。
对于发行日渐艰难的阳光私募而言,成本低、收益高、排名压力小的QFII投顾业务,无疑是一块“性价比较高的蛋糕”。但若想在公募基金的传统“自留地”里掘金,阳光私募不仅要过业绩稳健关,更要在QFII苛刻的标准下,弥补风控缺失的短板。
私募降价求“姻缘”
根据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截至2012年9月底,已有188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某银行系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介绍,目前给QFII做投资顾问的,除了公募基金还有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等,而大基金公司素来是QFII的首选。公募基金的产品存续时间长,投资能力有历史业绩可考,同时运营规范,更符合QFII作为长期投资者的要求。
但随着国内私募行业的发展和QFII对国内市场的日渐了解,阳光私募开始向QFII投顾这块公募基金“自留地”发起冲击。
据中国证券报了解,几乎所有的知名私募都表示与QFII接洽过,既有实地调研、发Email询问,也有经纪商邀请。据了解,QFII获取国内私募信息主要通过四个途径:一是在金融终端上搜索全球对冲基金排名,北京一家阳光私募表示,因为较早地在彭博上公布业绩,他们接待的QFII“已经数不清了”;二是通过MoM(Manager
of
Managers)公司代为寻找优秀的投资经理。目前国内已有平安罗素、万博兄弟等数家MoM公司,可以为QFII提供此类信息;三是通过经纪商介绍,由于QFII在国内交易要走券商通道,因此为QFII搭桥也成了券商的顺手之劳。由于QFII争夺战日益激烈,券商间挖角QFII资金也是常有之事。对券商来说,如果熟悉的私募能够做QFII的投资顾问,也能“绑定”QFII在该券商处的交易;四是通过朋友私下介绍。
在争夺QFII投顾业务上,私募毫不畏惧与公募的竞争,甚至到了“自降身价”的地步。一位受访私募表示,如果与QFII合作,他们愿意将目前浮动业绩报酬的“二八分成”,降低到15%。这是因为QFII的资金更长期。“国内的资金都是低点撤资、高点进来,实际上,高点时为他们赚钱的空间很小,假若6000点进入股市,我们怎么都赚不到钱,能拿到的浮动业绩报酬反而还少一些。”该私募表示。
此外,还有私募采取“曲线”的方式抢夺QFII投顾业务。早期的QFII由于申请门槛较高,能拿到额度的海外机构会将QFII额度分割,卖给其他没有达到申请门槛、但是有投资中国意愿的中小机构。据了解,以投资能力著称的淡水泉投资、景林资产早已在香港设立分公司,除了为QFII直接做投资顾问,还有可能在购买瑞银等海外机构的额度,募集海外资产投资国内市场。知情人士透露,“虽然年费用较高,额度使用费不少于1%,但考虑一下性价比,何乐而不为?”
相比于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在争夺QFII投顾业务上并非毫无优势。根据海通证券(600837)和好买基金的数据,如果对阳光私募近两年业绩进行排名,前十名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33.56%。而在产品差异化上,阳光私募的产品更加多元。“阳光私募的风格鲜明,投资策略丰富、投资手段多元,因此QFII可以在阳光私募中挑选到适合自己偏好的投资顾问。”朱雀投资总经理王欢说。
在QFII投资比例和投资范围“松绑”后,越来越多的QFII开始尝试二级市场外的固定收益、股权投资、大宗交易等投资标的,一些阳光私募在这些领域已经颇有建树。以大宗交易为主要策略的瑞安思考投资就表示,今年有QFII通过券商的邀请其担任投顾。
同时,QFII的文化背景使其对阳光私募并不具有偏见。大量的海外家族基金和养老基金,都选择对冲基金为投资顾问。
不过,对于私募这个竞争对手,公募基金目前还尚未给予高度重视。两位负责QFII业务的公募基金公司负责人均表示,目前公募基金在运营规范程度上,以及掌握QFII资源上都更有优势,短期内阳光私募还难以冲击公募基金的“江湖地位”。
分食“蛋糕”不容易
对于私募而言,QFII的投顾业务是一块“性价比较高的蛋糕”。
首先,给QFII做投资顾问,阳光私募无需向信托公司缴纳高额的账户费用;其次,QFII要求绝对收益,但是对收益率要求普遍不高,这恰恰符合私募“绝对收益”的投资特点。一家担任欧洲原子能研究机构养老金投资顾问的私募表示,该QFII的目标年收益率仅为6%,同时,止损并不严格,允许净值跌到9毛,9毛以下才会对行业配置有所限制。如果达到6%的目标年收益率,该私募就可与其谈超额收益的业绩提成。
另外,私募给QFII做投顾的短期排名压力不大。QFII托管行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海华表示,随着*策放开,预计慈善基金会、大学基金会、主权基金、保险公司会越来越多,这些QFII所获得的投资额度越来越大,它们的目标收益率低,投资期限较长。
不过,私募想吃QFII这块蛋糕并不容易。一方面,私募的业绩离散度较大。根据海通证券的最新数据,截至11月6日,551只纳入统计的非结构化产品最近两年的年化收益率,最高和最低的差值达到7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相比于公募基金,私募的风控是其软肋。北京一家中等规模的私募,虽然业绩优异,但在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后,就因为风险控制未能达标,最后没有被选中,遗憾地与QFII失之交臂。
一家入选QFII投资顾问的私募介绍,在决定投顾名单前,该QFII已经实地调研过100多家私募,先海选了10家,然后10进5,最后5进3。QFII在对某私募有意向后,会有一个较长的考核期。这个过程可能长达一年,中间会多次实地考察,考察次数不少于10次。
同时,QFII会了解备选投顾的长期投资能力,至少会考察其过去1到2年的业绩,并考察基金经理的履历,如果管理过大资金最好,这也是一些“公转私”基金经理容易受到QFII青睐的原因。QFII还会考察投顾的研究力量是否足够,了解他们的投资思路是否与其契合,并考察运营是否规范。上海一家私募透露,“QFII对于风控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们会非常细致地查看以往1到2年的交易记录,发现异常之处,就会询问原因。”
另外,在与私募的合作中,QFII通常只聘请其作为投资顾问而非全权委托,通过交易员对一些交易指令进行审查,同时会对行业的仓位配置进行上限设置。部分私募还被要求用自有资金跟投,例如十份跟投一份。一两年后如果业绩不好,QFII会用脚投票。文章开头所述的QFII除了已选中的3家私募,还有2家在备选名单上,一旦表现不好,私募随时会有“被炒鱿鱼”的可能。
助力私募行业发展
QFII的筛选是有效且残酷的。对于一些风险控制不严格、交易手段不阳光的私募而言,QFII投顾只能是“镜花水月”。一些进行内幕交易的阳光私募,也不敢把交易记录交给QFII查看,因而自动离场。
中国证券报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业绩很好、规模较大的私募,由于有操纵股市之嫌,并未得到QFII的青睐。相反,一些业绩并不拔尖的私募却受到QFII青睐。
一家落选私募的市场总监表示,在与QFII的接触中,逐渐认同他们的要求,对于公司自身的“整改”非常有利,目前实施的很多新措施都是受QFII考察启发而设定的。
“我们原来只有一个基金经理,投策会由于几乎没认真开过。QFII来的时候,对查不到相关记录很不满。”该市场总监表示,“现在我们有3位基金经理,必须定期开会,并认真做好会议记录,这样也方便了解不同基金经理对业绩的贡献度。”该总监表示。
由此可见,在QFII的资管业务中分杯羹,也是发展私募行业、规范私募运营的一个契机,而私募的参与对于吸引QFII活水也有帮助。QFII有不同的投资偏好,希望投资债券、银行间市场的越来越多。加之QFII本来投资理念就很成熟,随着投资比例和投资范围放宽,对于一些非主流投资标的会很有兴趣,包括PE、大宗市场等,相关的私募也愈发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