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干眼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和铂医药一卖一停背后Biotech收
TUhjnbcbe - 2023/11/7 20:24: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朱萍实习生林昀肖李佳英北京报道


  先活着。


  一个多月前,云顶新耀将其明星ADC产品出售给吉利德获得总额4.55亿美元收益的消息在生物医药圈及资本市场砸出了重重一响。在水花还未彻底消散之际,近日和铂医药发布公告称与石药集团达成协议,宣布将其处于临床后期的巴托利单抗(HBM)独家授权给石药集团子公司恩必普药业,总交易额超10亿元。同一天,和铂医药发布公告,结束另一款核心项目特那西普(HBM)III期临床试验,不再入组新受试者。


  对于此次“一卖一停”,资本市场也反应强烈。自10月10日发布消息连续三日,和铂医药股价下跌超过30%,截至10月12日市值仅为10.37亿元,在上市近两年的时间内市值蒸发近90%。


  和铂医药此举背后是其不太好看的财报数据。年上半年,和铂医药增收不增利,收入.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归属母公司净亏损.10万美元,亏损同比扩大18.67%,基本每股收益为-0.10美元;与此同时,其净现金2亿美元(利息收入万美元),按其现有研发资金推算,仅可支撑一年多的时间。


  与云顶新耀一样,和铂医药转让的也是其成熟产品。另有一位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正在评估其两款成熟产品发展方向,大概率会在年一季度做出出售决策。无法手握成熟产品并进行商业化,这也意味着很多Biotech无法发展成为Biopharma。


  一位业内资深投资人士向记者指出,目前投融资市场并不友好,在支付环节、可及性方面Biotech也面临很多问题,让渡权益提前变现成为“求生之策”,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正常的商业模式,不同阶段实现不同形式的商业价值;而石药、恒瑞医药()等国内BigPharma也面临转型和创新的需求,收购Biotech产品有助其提高创新能力并推动转型。“这也将带来行业的一波‘买卖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助力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


  “一卖一停”


  资料显示,和铂医药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免疫与免疫性疾病领域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生物医药企业,由高瓴资本、HBMHealthcareInvestmentsAG、BlackRock贝莱德/黑岩等多个明星资本投资。此前港股申请上市的联席保荐人也是明星阵容,包括摩根士丹利、BofASecurities和中信里昂。


  与很多创新生物药企一样,和铂医药多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招股书显示,至上半年,和铂医药收入分别为.3万美元、.9万美元及万美元;同期经营亏损分别为.3万美元、.6万美元及.2万美元;其上市后亦是一直亏损。


  与此同时,目前和铂医药现金情况也较为紧张。半年报显示,截至年6月底,和铂医药拥有现金及银行结余为2亿美元,但年上半年其研发费用为0.84亿美元,半年度亏损达到0.73亿美元。和铂医药拥有差异化自主创新产品共16项,其中4项临床试验正在推进,3项产品预期年底申请IND,并没有成熟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


  上述提到的巴托利单抗、特那西普(HBM)是进展较快的两款产品。


  暂停临床试验的特那西普,是和铂医药于年自韩国HanAllBiopharma引进,其潜在适应症包括干眼病、虹膜炎及湿性*斑变性在内的炎症性眼科疾病。这一领域的前景也被市场看好,实际上随着电子产品使用频率迅速增长以及社会老龄化加剧,越来越多人在受到干眼症困扰。据《国人干眼多中心大数据报告》数据,目前中国干眼患者约有3.6亿人。中国干眼病药物市场发展迅速,据灼识咨询报告,预计到年,干眼病药物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至67亿美元,超过亿人民币。


  年中报透露,特那西普有潜力争取干眼病治疗领域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计划于年下半年提交BLA申请。但基于观察到的疗效不佳趋势,和铂医药已决定按照独立数据监察委员会的建议,终止其在中国的III期临床试验,不再入组新受试者。在公告中,和铂医药也表示并不保证最终能成功营销特那西普。


  特那西普不再入组新受试者,可谓是和铂医药及时止损,而出售巴托利单抗可能是“无奈之举”。


  同样是和铂医药于年从HanAllBiopharma引进的巴托利单抗正将迎来商业化。作为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巴托利单抗选择性地结合及抑制新生儿晶体片段受体(FcRn),防止IgG抗体水平过高诱发多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铂医药从HanAll授权引进该项目在大中华区的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的权利。


  此后五年内,巴托利单抗在重症肌无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和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多种适应症的临床试验中取得进展。据年中报,巴托利单抗重症肌无力适应症的III期临床试验病人招募已于年7月完成。作为大中华区所开发临床方面的前沿FcRn抑制剂,巴托利单抗有潜力成为治疗大中华区多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突破性疗法。


  进展顺利的巴托利单抗成为和铂医药渡过资金难关的关键。


  此次收购,石药恩必普药业将向和铂医药支付人民币1.5亿元的首付款,最多人民币万元的潜在技术里程碑付款,最多人民币4亿元的潜在开发和监管里程碑付款,以及最多万美元(约人民币4.11亿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此外,恩必普药业同意根据该产品于该地区的年度净销售额向和铂医药支付分层销售提成。


  卖出部分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管线后,和铂医药的其他药物开发将迎来更多资金。和铂医药计划将上市筹得的4.亿港元巴托利单抗开发资金中的未动用部分转而开发其他药物。其中约万港元用作开发HBM,约万港元用作研发HBM及其他寻求IND批准的候选药物。


  “买卖潮”


  在此次买入和铂医药的巴托利单抗之前,石药集团在近两年就曾多次出手购买国内Biotech产品。年2月,石药集团以1.54亿收购铭康生物51%的股权,获得第三代特异性溶栓药铭复乐(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年3月、11月,石药集团分别引进康诺亚IL-4Rα单抗CM、TSLP抗体CM。年8月,石药集团10亿元引进康宁杰瑞HER2靶向双抗KN。


  除石药集团的收购外,近年来在中国医药行业市场中,也频出现Biotech将其核心产品出售给BigPharma以换取现金流的事件。


  如8月16日,云顶新耀宣布与吉利德科学的全资子公司Immunomedics,Inc.达成协议,云顶新耀将把开发和商业化拓达维(英文商品名为Trodelvy,戈沙妥珠单抗)的独家权利转让给Immunomedics。云顶新耀将获得总额4.55亿美元的对价,其中包括预付款2.8亿美元和未来潜在的里程碑付款1.75亿美元。实际上,原本云顶新耀也是希望进一步商业化,而拓达维上市不足百天,却选择了“断舍离”。


  在年,恒瑞医药也接连出手,收购多款Biotech产品。年9月5日,恒瑞医药宣布与天广实达成合作,恒瑞医药向天广实股权投资万美元,获得天广实手中第三代CD20单抗MIL62在中国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同时双方将共同推动MIL62与恒瑞医药旗下产品联合用药。就在此前一周,恒瑞医药还宣布1亿元入股大连万春,交易完成后恒瑞持大连万春股权不低于2.5%;同时,恒瑞获得了大连万春核心产品“普那布林”在中国的独家商业化权益。


  Biotech将其核心产品出售给BigPharma的现象如此普遍,与我国Biotech所面临的投融资和市场环境变化息息相关。过去几年中,受益于药审改革和资本市场*策利好,我国一大批初创型Biotech得以登陆资本市场。然而,我国的Biotech企业在经历快速发展阶段后,也迎来了生物医药投融资市场降温,Biotech的融资难度大幅提高。


  相对前两年的上市热潮,年国内市场有17家药企折戟科创板IPO,其中海和生物、吉凯基因、珈创生物这3家医药企业被科创板上市委员会终止审核,其余如天士力()生物、丹娜生物、乐普诊断等14家药企主动撤回IPO申请。而截至年5月,超过90%港股18A上市Biotech股价跌破发行价,股价高于发行价的仅有5家,平均跌幅42.91%。


  有某上市药企董事长此前向记者表示,就现在的Biotech公司而言,在中国做Biopharma意义特别小,在中国一年做10个亿以下的收益根本无法支持企业的持续研发,所以Biotech企业要将收入来源瞄准全球市场。例如,Biotech企业如果可以将研发阶段产品以10亿美元的交割授权给美国公司。基于产品带来的现金流,可以持续让公司实现良性发展,最终支撑企业实现盈利,或突破盈亏平衡。因此,让渡权益提前变现成为Biotech在寒冬之下的一种主要选择。


  而在Biotech面临寒冬寻求让渡产品权益之时,石药、恒瑞医药等国内BigPharma也面临转型和创新需求。国内传统大药企主要面临传统的仿制药和原料药业务放缓,生存空间不断被集采压缩,同时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在创新的需求下BigPharma开始走上收购之路,转向与创新药企业谋合作,共同开发商业化。


  “相较于国外成熟市场,以往中国BigPharma的并购、收购并不多,因为历史原因,这些企业大部分做仿制药,研发投入不大,而新兴的生物医药企业在这10年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当时的投融资以及支付等环境并不是太友好,所以很多创新的生物药企为生存与发展会选择将临床后期或即将商业化的产品进行出售,而这个阶段的产品成功率也较大,大的药企收购风险也较小,而且可以发挥自身在销售中多年布局的优势对产品进行商业化,双方的需求也促使这种‘买卖’越来越多。Biotech企业也没有必要纠结于是否要成为BioPharma。”上述资深投资人士向记者指出。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铂医药一卖一停背后Biotech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