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国元证券
1、小眼睛,大世界眼睛是人体重要感觉器官之一,超过90%的感官外界信息通过眼睛获取,却常被人们所忽略。眼科专病或视觉系统疾病,通常研究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视光学,治疗青光眼和视神经病、白内障等多种眼科疾病。
过去眼科市场受到一定的忽视,主要是因为(1)眼科专病高度细分:眼部结构的复杂程度超过大众认知,技术要求较高;(2)国内眼科渗透率处在较低水平:和“牙疼不是病”类似,对于眼睛干涩、中轻度近视、中轻度白内障等认知不清,常“自我诊断”或忽视,或耽误治疗时间进展致盲;(3)国产眼科药品和器械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国内眼科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相对薄弱,部分眼疾缺乏治愈方法,仅能缓解,药品和器械均以进口为主导。
而实质上,眼科疾病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基础,且患病率仍在提升。以常见眼病来说,青少年近视人口数预计在1亿左右、成年近视人口数4.5亿以及*斑眼底病变疾病约万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工作强度增大、生活方式转变、过敏原增加及用眼不当等因素的影响,白内障、青光眼、干眼症、角结膜炎、角膜损伤溃疡及视频终端综合症等多种眼疾罹患率逐年升高,眼科治疗需求急剧增加,致使眼科市场快速增长。
同时,不同生命阶段对于眼科健康需求提升,治疗渗透率处在“起飞”初期。
?青少年:重视青少年近视,认知度和渗透率提升是视光行业发展的主要引擎,角膜塑形镜首当其冲受益。预计未来五年,存量屈光不正青少年患者预计达到一亿人。目前渗透率仅为1.5%,预计有望在未来3年内提升到3%,市场空间有望达到亿元。
?中青年:存量近视人群数量达到4.5亿人,屈光手术渗透率仅为0.33%,相较于近视发病率低、近视较为不重视的美国地区,仍有一倍渗透率提升空间。术式引领行业变革,以SMILE和Trans-PRK为主流的手术方式更为标准化,恢复快、副作用可控,替代原有的术式方法,推动消费者接受度提升,引领屈光手术市场量价齐升,预计市场有望达到亿规模。
?中老年:中老年常见眼科疾病主要是白内障、*斑病变及干眼症,预计患者群体对应为1.7亿人、万人和万人。白内障术式进入成熟期,人工晶体有望随着带量采购带来渗透率提升拐点、同时促进国产进程加快。*斑病变、干眼症的药物可及性仍有显著提升空间。
眼科市场达到千亿规模。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我国眼科市场规模由年的.7亿元增长至年的.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伴随着高新技术更新换代、消费升级、眼部发病率提升以及患者自我诊断意识提升,预估我国年眼科市场规模将达到.9亿元,未来五年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有望保持在13%-15%左右。
2.青少年:屈光不正低龄化,OK镜渗透率有望提升
2.1屈光低龄化,存量视力不良青少年预计过亿
我国青少年视力不良率全球居前。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升学压力大、用眼过度,导致青少年视力不良率持续攀升,年我国高中生近视率已经超80%,同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一样为视力不良高发区,日韩和新加坡青少年近视率已突破90%。
未来5年青少年视力不良人数或过亿。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预估年8-12岁,13-15岁和16-18岁人口分别为万、万和万人,合计约1.45亿人。若近视比率未发生变化,5年后我国青少年视力不良人口将达到9万。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近视比率达到日韩等发达国家水平,五年后青少年近视人口预计或过亿。疫情期间,校内外培训“被动”采用网课授课,电子产品普及率、电子产品每日使用时间大幅度提升,户外运动时间进一步压缩,或将引起眼部不适、加重屈光问题。
近视防控上升至国家高度,*策推动视光产业发展。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近视防治指南》,首次将角膜塑形镜纳入单纯性近视矫正措施,认定角膜塑形镜在近视防控的有效性。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方案指出,青少年近视问题是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提出到年中国六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的目标。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上升到国家高度,各地已陆续开展近视筛查和预防、矫正宣传工作,视光产业有望在*策扶持下迎来快速发展。
2.2防控手段多样,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成为主流选择
角膜塑形镜为世界卫生组织推介的可行性较高的近视控制与矫正手段。近视的矫正方式多样,主要包括角膜塑形镜(OK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硬性接触镜(RigidGasPermeableContactLens,RGP)、软性接触镜(隐形眼镜)、框架眼镜中的虚焦镜、渐进多焦点眼镜、双焦眼镜以及手术治疗等,但多数方式不适用于青少年。针对青少年近视矫正,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方法有三种: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和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户外活动可刺激眼球的调节作用,但在学业压力较大的中国,多数青少年难以保证每天户外两小时,且家长多数不信任其干预效果,使得角膜塑形镜成为大多数家长和青少年的优选方式。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儿童近视发展较快时期,适当使用可控制近视增长,但长期应用安全性未知。除此之外,阿托品或产生瞳孔散大、畏光和视近模糊、停药回退现象等副作用。在我国,低浓度阿托品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暂未有企业具备生产资格,医院院内制剂。目前国内的低浓度阿托品主要是用较高浓度的阿托品稀释或代购国外产品,如台湾的麦迪森和五福。
硬性接触镜(RGP)白天佩戴,采用虹吸式原理佩戴于眼表。相比于一般隐形眼镜透氧系数更高,角膜感染几率较低。但矫正视力效果弱,不适用于风沙较大或空气质量较差地区。中国空气质量差,应用效果一般。
软性接触镜(隐形眼镜)使用广泛,但仅能提供清晰视觉效果,近视矫正效果较差,存在佩戴时间过长,易发生角膜感染的问题。
框架镜不够美观,不便于青少年运动,控制近视效果没有统一结论。
手术治疗(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少年眼部发育未完全、屈光率不稳定,因而临床上青少年禁用。
角膜塑形镜具备安全、有效、可逆、美观等优势。角膜塑形镜(OK镜)是采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高透氧性隐形眼镜,通过对角膜顶点的持续压迫塑形,短期内快速有效地降低青少年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延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速度。
低浓度阿托品
低浓度阿托品国产外资均无法直接销售,院内制剂是唯一合法途径。目前国内0.01%
低浓度阿托品仅可以采用院医院进行售卖,而网络上依靠台湾、新加坡代购等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风险。上海医院拥有处方权,医院将单月销量控制在瓶,售价为45元一瓶,每人每月仅可购买一瓶(原则上一个月一瓶即可起到控制作用)。兴医院则可以远程开药,售价为元/月。目前国内只有兴齐眼药获受理临床试验,获批后预计将获得3年监测期。
低浓度阿托品若成功获批市场空间中性可达亿元。台湾地区低浓度阿托品开展较早,由于其价格便宜副作用较小快速将渗透率提升到20%以上。按照目前45元一瓶的价格计算,若每人每月使用一瓶则一年的总花费大约为元。考虑到目前院内试剂和院外售价存在5-6倍的差距,低浓度阿托品正式商业化后可能面临一定幅度提价,假设售价分别为//1元/年,渗透率为10%/15%/20%,青少年近视人口为万人,则低浓度阿托品对应市场规模在45-亿元之间,中性估计为亿元。
角膜塑形镜
角膜塑形镜矫正成功率在90%以上。据同济医院眼科对71名青少年近视患者临床实验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矫正成功率临床统计可达90%以上。主要体现在戴镜1到6个月后裸眼视力提高、屈光度数降低以及眼轴增长速度减缓。其中,戴镜后一个月效果最为明显,平均度数可降低2.53度,裸眼视力有96.62%的可能性提高0.5以上。后续佩戴虽有一定的度数反弹,但戴镜三个月后仍有超过90%的可能性优于佩戴前视力水平。
最新临床数据表明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溶液联合使用效果更好。最新的论文结果显示,通过对分别各名单独使用角膜塑形镜和联合使用角膜塑形镜及低浓度阿托品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临床数据追踪,结果发现观察组联合使用的患者眼轴长度、屈光度及裸眼视力水平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单独使用角膜塑形镜的患者。而在此之前的临床试验中分别单独使用角膜塑形镜及低浓度阿托品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统计学差异。考虑到单独使用低浓度阿托品可能产生肌肉松弛、畏光等不良反应,未来临床应用中联合使用矫正治疗可能成为新主流。
上游原材料供应呈现寡头垄断。角膜塑形镜的材料是一种高透氧的高分子聚合材料(氟丙基硅氧烷聚甲基丙烯酸酯),满足高透氧性、高生物相容性、高断裂强度三大特性,最初来源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后经过多年发展延伸为适合临床应用的材料。目前国际上具有生产能力的公司仅有四家,分别为日本美尼康、美国博士伦、美国paragon和英国Contamac。其中,美尼康仅能生产日戴角膜接触镜(RGP镜)原材料,剩下三家具备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材料生产资质。中国市场角膜塑形镜生产厂商所用原材料全部依赖进口,大多数厂家使用博士伦的镜片,菁视和CRT公司使用Paragon镜片,爱博诺德使用Contamac镜片。不过随着Contamac被昊海生科收购70%股权,昊海正加速申请原材料国内生产资质。
角膜塑形镜市场的竞争格局已基本稳定。国内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角膜塑形镜产品注册证的企业达9家,其中国产品牌为欧普康S、爱博诺德和台湾亨泰,其他进口品牌为美国的EUCLID(欧几里得)、CE(菁视)、Paragon,日本的阿迩法,韩国的LUCID(露晰得)、荷兰的DreamLite。据了解,日本板桥医疗、昊海生科等企业亦正在布局角膜塑形镜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验证阶段,预计未来2-3年有望逐步获批上市。
我们认为不同品牌产品的差距主要在产品和渠道两个方面。
评价角膜塑形镜产品的技术优劣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