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怡勇
干眼是目前影响视觉与生活质量最常见的眼表疾病,既往曾有“办公室综合征”“角结膜干燥症”“干眼症”等不同名称。年第1次国际干眼工作小组报告中将名称正式确定为干眼,并定义为一种疾病。我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年)》中也将“干眼”确定为此类疾病的正式名称。
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
干眼是眼科门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是眼部干涩、酸胀、异物感,烧灼感等,有些人会伴有口干、鼻干以及大便干燥等其他的一些全身症状。
引起干眼的原因的包括环境、饮食、外伤、手术、药物、个人习惯、免疫异常以及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准分子近视矫正术后以及需要长时间在视频终端(电脑、电视、手机等)前工作学习娱乐等。
本文主要介绍长期服用、滥用某些药物而导致的药源性干眼。
其实,能引起药源性眼病的药物并不少见,其中许多药物是常用药,但在干眼症的日常诊疗过程中,很少有眼科医生向患者询问使用药物的情况,忽略了因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的干眼症状,因此很难制定出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
引起药源性干眼的常用药物及机理
包括全身及局部用药。全身用药,如更年期补充雌激素、抗抑郁症类药(氯丙嗪、阿米替林、多虑平、舍曲林、氟西汀等)、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抗胆碱能受体药(如阿托品、索利那新)、抗精神病类药(氯丙嗪、硫利达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卡马西平)、地西泮以及异维甲酸药物、利尿剂、避孕药物、全身化疗药物等;局部用药,如眼部使用消*剂、抗病*药物、抗青光眼类药(卡替洛尔、溴莫尼定、多佐胺等)及含防腐剂滴眼液、眼膏等。
药源性干眼的主要致病机制是药物影响副交感或交感神经系统,支配泪腺或副泪腺腺体分泌的通路受到阻断;或药物局部使用引起泪膜不稳定及眼表面异常。用药持续时间过长,滥用和盲目使用药物使之在体内蓄积,导致泪腺分泌功能下降。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药源性干眼
1.局部治疗:①眼表补液,酌情选择人工泪液、泪然、倍然、萧莱威、爱丽等滴眼液4~6次/d滴眼。②抗疲劳滴眼液与消炎滴眼液,选择含有玻璃酸钠、刺激性小的润洁、润舒滴眼液,2~4次/d滴眼。③自体血清联合2g/l环胞霉素(CSA)按滴眼液4~6次/d滴眼。
2.全身治疗:①西药:维生素C、B2、B1口服。②中药代茶饮,基本方:二冬、玄参、菊花、枸杞、决明子酌情加减,便秘可加服蜂蜜2~4汤勺日2次与茶同饮。③中医中药辩证施治:因人而异,专人专方专药,全面调合气血,平衡阴阳。
干眼的治疗以西医局部眼表补液固然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但缺乏主动性,而利用祖国医学的优势,重视人体的整体观念,抓主症与辨病机相结合,祛除致病因素,养阴、清热、生津、通络,来疏通、恢复、促进泪腺,杯状细胞,睑板腺的自主分泌功能,分泌泪液,维护泪液的质与量的平衡,从而获得功能上的治愈。
药源性干眼的防治首先要强调主要采用停药或换药,不能停用者可以考虑适当减量,另外兼顾对因治疗以及对症处理,如上述给予人工泪液,或者清热解*,养肝明目的珍珠明目滴眼液,以及益气养阴生津类中药如生脉饮、生津方等改善局部或全身症状。
基层风采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