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白内障患者术后抱怨眼痛,可能同时还伴有视力模糊和异物感,但是在裂隙灯下检查,甚至做荧光素染色,却看不出任何角膜异常。这个时候可能我们会将这些情况归因于术后干眼。但是JournalofCataractRefractive的最新报道中,MadeleineEun-JiKim教授的三例白内障术后眼痛患者滴了数月的人工泪液后症状不见好转,发现可能不只是干眼这么简单,并最终在裂隙灯下借助角膜异物铲发现了真正的“凶手”——原来在白内障手术的透明角膜切口处发生了极其隐蔽的角膜糜烂!
隐蔽的角膜糜烂,
容易被误诊为术后干眼
复发性角膜糜烂(recurrentcornealerosions,RCE)典型表现为晨起眼红、眼痛,伴有视力模糊和异物感,各种原因的角膜上皮损伤、角膜屈光手术、角膜营养不良、佩戴隐形眼镜、糖尿病、眼部感染史和干眼症史等因素都与RCE相关。典型的RCE诊断需要荧光素染色和裂隙灯检查,不规则的角膜上皮染色后可见荧光素着染不均匀。本文作者报道了三例白内障术后发生眼痛的患者,3例患者尽管手术一帆风顺,但均在术后出现前述的眼痛症状。然而,作者在裂隙灯和荧光素染色下并未发现有RCE的异常表现。起初诊断为干眼症,但患者在眼表治疗后症状未消失并持续了半年以上,甚至其中一例在术后5-6年后来诊。
图左:裂隙灯照相,左眼颞侧白内障切口未见明显角膜糜烂
图右: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也无法看到颞侧白内障切口明显损伤。
因此本文作者决定使用角膜异物铲,在裂隙灯下“地毯式”搜查可能隐藏的RCE。
怀疑有隐蔽性角膜溃疡,最好用
角膜异物铲扫遍整个角膜
局部丙美卡因点眼后放置开睑器,用角膜铲的背面轻压角膜上皮,轻柔地扫过角膜表面;当角膜铲扫过角膜表面时,正常的角膜上皮与基质层紧密相连,而疏松的上皮会出现皱褶或波纹,呈现水泡样外观。如果操作得当,这项技术不会引起任何角膜上皮损伤。在检查时,应当遍扫整个角膜,以排查隐匿的角膜糜烂。
在裂隙灯下扫角膜时,作者发现颞侧白内障切口附近的角膜上皮呈“折叠”样外观,判断为角膜糜烂。作者检索大量文献后发现,这是首次报道的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与RCE之间的关联,并将这种角膜糜烂称为白内障切口相关角膜糜烂(cataractincision-relatedcornealerosion,CIRCE)。
作者为这3例患者进行了角膜表层切除术,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并以抗生素、高渗盐溶液点眼每日4次,最终患者视力基本恢复。
为什么白内障透明角膜
切口处发生角膜糜烂?
角膜糜烂常见于外伤原因引起的角膜上皮与其底下的基底膜及前弹力层分离,或者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的患者,而角膜屈光手术的医源性外伤同样也可引起角膜糜烂。至于白内障切口相关角膜糜烂的发生,作者认为可能有如下4种机制:(1)切口的制作过程中可能破坏了角膜上皮;
(2)超乳头插入主切口的过程中,如果灌注液在流动,液流会产生足够的压力使角膜上皮与其下的基底膜分离;
(3)术中操作引起切口处上皮的机械性损伤,并进一步引起其与基底膜分离;
(4)最后是在切口水密过程中,注吸头放置过于浅表或者水合时间过长都可能引起角膜上皮与基底膜分离或者粘连性下降。
小结白内障术后眼痛可能与切口相关的角膜糜烂有关。部分隐蔽性角膜糜烂在荧光素染色下未见明显异常,可以通过使用角膜异物铲扫角膜上皮,从而更明确地检测隐蔽性角膜糜烂。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