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张佳星
6月6日,是第23个全国爱眼日。相关统计学分析显示,中国近视患者出现早、多、高三个特点,即年龄越来越早、人数越来越多、度数越来越高。
“据不完全统计,小学生近视患者约为30%、初中生这个比例上升为60%、高中生80%、大学生90%。
6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专题发布会,医院眼科教授龙琴介绍,虽然目前尚缺一个全国范围的详细比例调查数据,但从总量而言,我国近视人数已经超过4.5亿,近视问题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位专家曾表示,除了丧失生命没有比丧失视力更恐惧的事件。但这双帮助人们获取外界90%信息的眼睛,却鲜有人能毫无误区地把它“照顾”好。
误区一:眼保健操没有用做了眼保健操,“小眼镜”还是很多。例行多年的眼保健操是不是没有用?
几年前,“眼保健操无用论”在网络上出现,由于危言耸听的说法迎合了大众偏爱刺激性的心理,传播甚广。“为了博取眼球,甚至出现了眼保健操害了中国几代人的言论。”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首都医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回忆,当时也有很多媒体请他给出专家观点,他当时决定先不发声,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
“我们花了五年时间对眼保健操做了科学的评估。”王宁利表示,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证明这套眼保健操的作用。研究认为,眼保健操可以调节眼肌,缓解视疲劳,使用正确的方法做眼保健操确实对近视眼的防控有积极的作用。
王宁利表示,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争压力、社会环境、电子产品入侵等,都使得眼睛很容易超负荷使用。因此,科学的应对方法是,适度用眼获取信息。“眼保健操是保持适度的一种方法,但不是说做眼保健操就百分之百不近视。”
“相关文件已规定学校应恢复眼保健操,并给学生适当减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国家卫健委医*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说。
误区二:做了近视手术之后就不再是近视眼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近视人群通过手术恢复视力。龙琴提醒,很多人误以为做了近视手术之后就不再是近视眼了,这是不对的。
近视手术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成功率很高,在进行近视矫正手术前,医院会进行严格的术前筛查与评估,一般需要满足18周岁、度数完全稳定两年以上等条件。
“做近视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摘眼镜,这个眼镜原来戴在眼睛外面,做手术相当于在角膜上戴上眼镜,虽然外表看不戴眼镜了,但还是近视眼。”龙琴说,手术其实是将眼镜“内置”。
王宁利解释,所有的近视手术的实质,其实不是一种治疗,而是一种矫正。
因此,对于低中度近视患者来说,术后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对于高度近视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龙琴提醒,手术前为高度近视的患者,术后还是不能进行剧烈运动,仍然需要定期检查眼底,防止高度近视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除了刚才说的手术矫正让你恢复视力以外,还没有一些非手术技术可使近视恢复到正常。”王宁利说,例如佩戴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被证明能够延缓近视进展,但一定要到正规机构验配。
误区三:食疗能防治近视多吃蓝莓对眼睛好、对眼睛好的水果大全……对于这些几乎被认定为“益眼圣品”的水果们,专家的态度是,要想尝试一下也不反对,但如果说增加某种水果的摄入量能防治近视,这明显是错误的。
“对于青少年来说,我们认为,只要三餐的营养是充足均衡的,就不会影响到视力。”王宁利说。
他更加反对家长为了帮助孩子防控近视,给孩子多吃补品。“吃得太多,小孩的肥胖症出来了,还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含抗氧化剂的眼保健产品,对视力保护没有作用。”王宁利说,家长发现孩子近视后四处求医,过度焦虑,各种各样的治疗全都加在孩子身上,甚至绕过正确的方法去选择错误的应对方法,会适得其反。
当发现孩子近视后,应尽早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视力。“眼镜配上了就拿不下来了,度数会越戴越深,都是对眼镜的误解。”王宁利说,第一幅眼镜一定要进行医学验光,在医院进行验配,只要是合适的眼镜,正确佩戴、注意保护,并没有越戴越重的后果。
误区四:儿童视力低于1.0是弱视除了近视,弱视也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眼病之一。数据显示,在6—14岁的青少年中,约有1.4%患有弱视,它将影响孩子双眼视力发育、视觉认知的发育等。为此,国家卫健委当天发布了《弱视诊治指南》。
“弱视诊治指南中公布的一个数据特别重要。”王宁利解读道,那就是3—5岁的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以上的儿童下限为0.7,低于这个值且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才能称之为弱视。
他强调,儿童的视力到7岁以后才能达到1.0,因此不能用成年人的视力标准(1.0)去要求7岁以下儿童,否则会有过度治疗的趋势。
斜视也是比较常见的儿童眼病之一。“斜视和弱视是有关联的。斜视的孩子也会发生弱视,弱视如果单眼控制不好也会发生斜视。”王宁利说,正常的两只眼睛是同步运动的,如果偏离了,发生了斜视,对双眼视功能将造成严重的损害。由于儿童5岁才建立精确融像功能,7岁左右建立立体视。所以5岁前双眼单视功能未完善期间,是儿童斜视的高发期。
误区五:青少年不易患干眼症干眼症,又称角结膜干燥症,主要表现为由于结膜组织本身的病变而发生的结膜干燥的现象。“成人的干眼症容易被辨识出来,并能得到及时的诊治。”龙琴说,但青少年的干眼症很容易被误诊为结膜炎。
一个原因是传统认为干眼症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泪腺就会因为结缔组织增生,泪液相对分泌减少,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眼睛干涩。
另一个原因是,青少年的干眼症多表现为眨眼、眼疲劳、怕光等表现,与结膜炎的表现极为相似,有一定的干扰性,因此容易误诊
龙琴在临床上的经验积累表明,青少年干眼症也越来越常见,和孩子压力大、睡眠不足、长时间使用手机等都有一定关系。“一旦被误认为是结膜炎,为干眼症患者施用结膜炎眼药水将加重干眼症。”龙琴说。
随着用眼环境的变化,新的因素对眼睛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新产生的科学问题都还没有确切的研究和数据给与解答。龙琴表示,有些事情人们还不知道,但它却在慢慢的发生。例如手机、电脑屏幕对眼睛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如何定量描述、如何给出有数据支撑的使用指南……这些都是眼科医生以及其他学科研究人员的挑战。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岳靓
审核:王小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