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封控期间,哪些眼病需要立刻立即马上就诊?哪些可以不要出门就医自救为主?眼科专家告诉您!
居家抗疫,视物模糊怎么办?
疫情期间,除了一线抗疫,多数人还是居家,足不出户。
在疫情开始的一段时间,为方便大家就医,上海交通医院眼科门诊开放。因为需要小区通行证、24小时核酸等繁琐程序,来就医的病人并不多。
而几十个眼科病人中三分之一竟然是干眼症:表现为自我感觉视物模糊,实在无法忍受才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前来就诊。验光查眼底没啥异常,干眼分析提示泪膜不稳定,嘱咐回家热敷,避免熬夜和过多使用电子产品。
为减少大家不必要的出门风险,我这里总结几种视物模糊症状及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供大家参考,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不出门,实在医院。
1.眼前迷雾感(如图1.所示)
“眼前迷雾感”指的是眼前蒙了一层均匀的云雾样感觉的视物模糊。主要的原因包括干眼症、视觉的功能性退行性变、白内障早期等。这里分析如下:
(1)干眼症
干眼症的主要症状包括:视物模糊,烧灼感,异物感,疲劳熬夜时加重。
居家这种情况除了原有的干眼的基础病如油性皮肤睑板腺功能障碍、各种原因引起的泪液分泌减少以外,电子产品使用、熬夜、焦虑、心情郁闷等是干眼症发生主要的诱因。
如果视物模糊症状在休息和离开电子产品后能有所缓解,多数是和干眼有关。这时候不用担心,离开电子产品,窗外欣赏下绿色植物,打个哈欠,伸个懒腰,放松心情。然后用毛巾热敷一下,热毛巾温度比正常体温稍高一点就行,约40℃左右,热毛巾覆盖双眼,平躺冥想,半小时左右,会舒服好多。
类似干眼症这医院去增加遇到“羊”的风险了。
(2)视觉的功能性退化
我们人到35岁左右开始,视觉功能会进行性退化。原来清晰的透明的世界总觉的有点混沌,看小字边缘总有些不够界限分明。
也许平时工作忙的时候没有感觉,居家静下来,穿针引线中总感觉不够清晰,用专业的话讲叫对比敏感度和像差有所改变。
遇到这种情况顺其自然好了,不要纠结于视觉质量下降怎么办?医院?有啥营养品可以吃?或者需不需要戴眼镜?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视觉质量。
视觉的功能性退化是必然的经历,不需要特殊处理。
(3)白内障的早期(如图2.所示):
“人老珠*”也是定律。随着年龄增大,眼睛中的晶状体密度会逐渐增加,晶状体透明性逐渐下降,看东西越来越昏暗模糊,这是自然规律,无法避免。白内障早期的症状主要是视物模糊逐渐加重,60岁左右开始进展速度加快,有的伴有怕光、眩光,白天看东西还可以,晚上看东西对比度尤其差。这种进展缓慢的白内障不属于眼科急诊,这段时间无需就医,医院,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手术。
图1.图A示视觉清晰,视觉质量高图像;图B视物模糊图像。
图2.图A方框提示晶状体,小时候是透明的,随着年龄增大,核密度逐渐增加,透明的皮质变浑浊,出现图B的形态。
2.眼前黑影遮盖(图3.)
眼前黑影遮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中间遮盖(如图3.A箭头所示),这种情况年轻人多见于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分浆液性和渗出性两种类型,这种疾病病因不明,多和疲劳饮酒等有关,有的伴有感染、炎症及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异常。
中老年人多见于*斑变性,*斑裂孔等疾病,多是年龄引起的*斑部的出血渗出或者裂孔,如果以往有过这种病史,不用特别着急,没医院看看,避免耽误*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或者是脉络膜视网膜炎等疾病。
周边部的遮盖常见于视网膜裂孔或者是视网膜脱落,这属于眼科比较急的疾病,医院进行眼底激光或者手术治疗。
出门就医前,首先需要在随申医院眼科门诊开诊信息,并了解就诊时需要带的证件及需要的核酸时间等条件,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图3.图A指示遮盖在眼前中央部分;图B指示遮盖区在周边。
3.其他情况
属于眼科急重病变,医院抢救的包括: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基本上能说出视觉突然下降的时间,比如有人说在做饭时一只眼睛锅里的东西突然看不见了。这时候需要急症抢救,象脑梗一样,这属于眼梗,符合9分钟法则,抢救越早视力越有可能恢复,否则就面临失明风险。
(2)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表现为眼胀眼痛,视物模糊,甚至恶心呕吐,需要紧急降眼压,医院眼科急诊处理。其他玻璃体出血视物模糊也是突然发生的事情,虽然不需要紧急处理,有时候自己在家难于判断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区别,到医院就诊也是应该的。
总之,对于突然发生的视物模糊我们还是要高度重视,需要尽早到眼科门急诊求助专业的眼科医师,以免耽误病情。
以上是我的眼科临床工作经验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疫情总会过去,
光明总会到来,
祝福大家安好!
专家介绍
陈燕
复旦大学白内障专业博士,中华医学会视光学会青年委员,上海交通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白内障基础和临床工作。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白内障相关论文十数篇,其中SCI8篇,主持局级课题1项、市级开放课题2项。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的诊治;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发性白内障YAG激光治疗及闭角型青光眼激光虹膜周切术。
作者:上海交通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陈燕
通讯员:顾海鹰
编辑:陈师睿
审校:谢涛
核发:万洪新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